综合新闻
首页» 综合新闻我校师生热议全国两会
更新时间:2025-03-05 17:54:00 来源:宣传部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3月5日在京召开。我校全校师生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和形式积极收听收看大会直播,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纷纷结合学校实际,立足本职,谈想法、说体会。
校党委书记 朱立光: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过去一年伟大成就,指明新一年重要任务,旗帜鲜明、高屋建瓴,精练务实、催人奋进,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契合群众期待需求。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高等教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使命光荣、义不容辞。信心凝聚力量,实干谱写华章。年初学校召开了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1681”总体思路。我们要坚持干字当头、锐意进取,围绕教育强国建设,对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河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从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进有组织科研创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校地合作融合发展力度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多更好人才智力支持。
校长 李铁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为高校发展锚定了新坐标。我们深切感受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学校将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1681”工作思路为导向,抢抓机遇、系统谋划,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高校担当。聚焦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创新人才培育高地。围绕“智能+”战略部署,构建“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兼具数字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聚焦有组织科研攻关,锻造服务发展硬实力。紧扣国家“制造强国”“健康中国”战略部署,深化“产业链锚定需求、创新链精准破题、人才链持续供给”的三链融合机制,积极在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产值再创新高。聚焦社会服务创新,铸就产教融合新标杆。深化产教融合战略,通过搭建多元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与产业需求侧升级同频共振,为地方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智力支撑,真正实现高校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高等教育的新质生产力。
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处处长 王英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部署,为高校改革指明方向。“十四五”期间,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点,3个学科稳居ESI全球前1%,产教融合成果服务京津冀智能制造、绿色化工等产业的升级改造。规划“十五五”,我们将重点朝着三个方向发力:一是强化创新策源能力,聚焦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建设学科交叉型研究院,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生态,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三是聚焦国家战略布局,深耕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打造“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业落地”全链条体系,畅通“京津研发-河北转化”通道,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科大智慧。
教务处处长 崔彦平: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论述,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信心与斗志,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做好本科教学工作的热情与干劲。我们要深刻把握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对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教育目标和任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建好建强一流本科,切实承担起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职责与使命,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机械学院党委书记 金辉:我们处于“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正待谋划的关键节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学院工作提供了指南。学院将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发挥党建对学院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发展“护卫舰”作用,继续推进高质量党建联建共建“穿针引线”,实现产学研就一体化推动;提升有组织科研对基础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主力军”作用,助力科研资源和创新要素向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集聚,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强化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对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领航员”作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发扬“党旗飘扬在一线”的攻坚精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学院事业发展的前进优势。
理学院党委书记 张波:政府报告中“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战略部署,为我们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下一步,我们将强化党建引领、夯实育人根基。持续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引导教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融入教学实践,特别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教学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厚植科技报国情怀。要聚焦有组织科研,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基础学科与工科学科的协同发展,探索“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培育机制,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场景转化。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朱晨静:每年全国两会,教育话题总是备受瞩目。在2025年这个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的关键年份,我们更是感受到使命在肩。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政课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得到了明显增强,教学方法持续创新,实践育人理念深入人心,数智技术的融入更是为思政课注入了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六力”中,将“思政引领力”置于首要位置,这无疑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正酝酿谋划,我们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敢做善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教育力量。
信息学院院长 张光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目前,学院正在全面推进AI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着力构建适应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一是构建精准化智慧教学体系,依托智能教学平台构建“数据采集—动态分析—靶向干预”闭环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个性化教育,实现学生的精准化和精细化培养。二是打造协同化教师发展体系,通过实施“AI赋能教学力”提升工程,开发智能备课系统与课堂情感计算工具,助力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新性教学设计中。三是深化场景化产教融合体系建设,联合科技企业共建教育大模型实验室,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直接转化,为培养兼具科技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材料学院教师 冯志浩: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2025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产业升级,主阵地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材料科学则是其中的关键支撑,是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向好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一名材料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国家和学校在科研平台建设及成果转化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未来,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科技特派团为纽带,聚焦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攻关,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我将积极投身于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安全健康发展,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助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食品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2102班 王晨宇:聆听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我的心随着国家发展的脉搏一起跃动。当听到“培育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这些掷地有声的部署,眼前仿佛浮现出实验室里跳动的代码与轰鸣的机床交织的未来图景。从刷屏朋友圈的国产大模型DeepSeek到影院里《哪吒2》掀起的观影热潮,这些鲜活事例让我真切触摸到祖国科技创新的强劲脉动。作为一名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我将积极学习两会精神,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