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综合新闻【彩色思政·金色篇】13年,万余平方米,小画笔绘出美丽乡村大画卷
更新时间:2025-06-17 14:57:00 来源:宣传部、艺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艺术学院自2012年起探索将思政教育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先后组织1700余名学生深入基层开展艺术墙绘活动,通过墙体彩绘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用画笔“勾勒”美丽乡村新画卷。
一笔一故事,一墙一风景。墙体画不仅是一种直观且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更是乡风文明传播的桥梁。在承德隆化中关镇三家村,《乡村新貌》《精准扶贫》《红色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10余幅主题鲜明、构思巧妙的绘画作品跃然墙上。村中墙面上斑驳的裂缝,经队员们的巧手构图转化为了延伸远方的“田埂”,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引得无数村民连连称赞。“调色盘里的红,比我想象中要浓烈得多。我们画天安门上升起的五星红旗、画烽火中的英雄背影……每一笔,都像是在触摸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2022级学生郑伊迪在墙体画事迹分享会上说到。这些作品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成为了传播红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创作即教育,现场即课堂。墙体绘画的创作过程充满艰辛,要经历墙体修复、草图绘制、细节描绘、题词以及修正等多个环节。为推动墙体画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艺术学院构建起“理论研学-草图创作-导师打磨-上墙实施-群众反馈”的五阶链条,形成了“创作即教育、作品即教材、现场即课堂”的“艺术+思政”融合育人新范式。学生在墙绘实践中不仅掌握了艺术设计、空间构图等专业技法,更在实践中锤炼了意志,加深了对国家、社会发展状况的了解和思考。“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保定阜平顾家台的墙绘。9月的山里紫外线非常强,队员们站在脚手架上,手臂发酸,汗水浸透衣背,脖子后面晒掉了一层皮,却没有一句怨言。”队长董超感慨道。
创作一幅画、教育一群人。艺术学院师生将墙体画与当地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形成“一村一主题”的创作理念,不仅使墙体画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立体教科书”,更是高校与地方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队员们还为当地儿童开设绘画课程,与当地中小学生共同创作《红色传承》墙体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视化。13年来,学生足迹遍布河北、山西、山东等18个市(县区)40多个基层组织,绘制墙体面积超1万平方米,形成了“墙体画上的思政课”育人品牌。实践团队多次荣获团中央、省级荣誉,30余人获评省级、市级先进个人。事迹被中国青年报、河北新闻网、河北共产党员网等媒体报道。